Monday, October 5, 2009

跨越边界:希伯来《诗篇》与中国《诗经》对人性的想像

作者李戠昌以期藉着跨文本的诠释方法来重阅希伯来的《诗篇》与中国的《诗经》的文学世界,蕴含的人性理念与形象。并且在希伯来与中国处境去想像或了解人类会以何种方式在自身的历史及社会政治现实中呈现出的人性观。

当笔者对《诗经》及诗篇《哀歌》进行平行阅读时,发现这两个经典皆有处境的公共性。笔者在下省略的交代:《诗经》内容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而诗篇中的《哀歌》就被视为希伯来民族的绝歌,此乃在歌叙希伯来民族国破家亡的悲惨的经历。另外一个共同点,在于作者乃於受苦者或受逼迫者,特别面对社会不义和逼压作出反映。

然而不同点的地方,儒家提倡在统治黑暗中,乃要重视各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正如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藉着内心修养的基础,才能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基于以上的观点,给人类拟造一个强者的形象,凭着自己的力量和修养,治理或平息一切逆境。 然而,希伯来民族却希望上帝的介入以拯救他们脱离凄惨的情景。前者是单凭自己,后者乃是神的介入。

1 comment:

  1. 似乎也应该提一提《诗篇》与《诗经》都有具体处理的人性挣扎与指望。

    然后,不要忘记希伯来民族不是希望上帝在场,而是希望一直都没有离场的上帝在关键时刻出手——即使灾难已经发生了。

    ReplyDelete